探索CTC检测——肿瘤复发监测“千里眼”
探索
CTC检测
背景
01
传统的检查手段均不能及时、准确的反应肿瘤的进展,更无法为肿瘤早期发现、肿瘤实时监测、临床用药、术后疗效判断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和支持。故而急需一种新的检查手段来弥补上述检查方法的缺陷与不足,在此背景下“液体活检”技术应运而生,依靠其非侵入性、无创伤性、取样简单、即时性的特点显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常见液体活检标志物包括有 CTC、ctDNA、外泌体等,CTC 作为肿瘤转移的种子保留有肿瘤的异质性和肿瘤特性,可作为疾病治疗靶点筛查、动态监测和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物。
02
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泛指存在于外周血中的各类肿瘤细胞,CTC被认为是一种来源于肿瘤原发灶或转移灶、在特定条件下释放入外周血液循环的肿瘤细胞。
CTC具有肿瘤细胞的特殊表型,在外周血中含量极为稀少。大部分 CTC在进入外周血后发生凋亡或被吞噬,少数CTC能够逃逸并在组织中附着,发展成为转移灶,增加恶性肿瘤患者死亡风险。CTC在肿瘤发生转移之前即可出现,因此,也被认为是一种转移的前体(肿瘤)细胞,是肿瘤获得侵袭性能力的体现。
03
早期筛查
癌症患者死亡率较高,绝大部分是因为没有在早期被发现,传统方法诊断出癌症的时候,大部分已经是晚期。如果在早期就可以发现肿瘤的存在,必然可以提高治愈率。
临床研究证实,肿瘤在1-2毫米时,影像学等传统手段是检测不出来的,但血液中即可检出CTC。CTC作为一种新型的近乎无创的癌症检测技术,可辅助肺部恶性病变结节诊断。
辅助诊断
CTC是原发灶或者转移灶的肿瘤组织中,具有转移潜质且释放入血的肿瘤细胞,如果肿瘤活性高,CTC释放入血的数量便明显增多,如果肿瘤的活性低,CTC释放入血的数量便会明显减少。因此,临床上可以通过观察CTC的数量来监测肿瘤发生发展的功能状态。
预后判断
大量的临床信息显示,治疗前用CTC检测对CTC计数可作为PFS、OS的独立预后预测因子,可有效反映患者的预后情况。也就是说CTC检测的应用使人们第一次能够以一个量化的指标去获知患者的存活时间。
疗效评估
研究表明患者在治疗前后CTC的数量的变化与标准的疗效评价体系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肿瘤治疗过程中,通过动态监测CTC数目变化,能够更加准确评估肿瘤治疗的效果。
复发转移监测
肿瘤细胞进入外周血循环是肿瘤发生远处转移的先决条件,因此在外周血中检测到肿瘤细胞预示着有发生肿瘤远处转移的可能。传统的监测肿瘤复发转移的手段是影像检查,但即使最灵敏的影像检查,如PET-CT,也只能发现大于2毫米的肿瘤,这意味着影像检查只能发现已经转移复发的肿瘤。而CTC检测的出现为打破传统监测手段的局限性带来了希望。CTC动态反映血液中肿瘤细胞的微观变化,可早于影像学2-6个月预警肿瘤的微转移和复发风险。
指导用药
个体化治疗是指针对每一位不同的肿瘤患者,医师给出不同的治疗方案。CTC是游离于患者血液中的肿瘤细胞,携带了肿瘤的全部基因。为此,CTC可以作为基因检测的样本,来反映患者肿瘤的基因信息,指导个体化用药。
04
为什么说CTC是复发监测、疗效监测的“千里眼”
传统监测方法(影像学和常规肿瘤标记物检查)具有局限性,不能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情况。CTC检测是直接检测肿瘤细胞,其动态结果可以反映患者血液中肿瘤细胞的这种微观变化,从而可监测复发,且可比影像学早发现疾病复发情况。目前对于接受抗肿瘤药物治疗的患者,一般通过影像学检测肿瘤大小来评估药效,这种方法对肿瘤状态的判断,有一定的滞后性,可能影像学发现异常时,病情已不可控。
CTC要比影像学早3-6个月发现疾病的进展。所以CTC下降,提示肿瘤治疗效果好,可继续执行治疗方案,CTC数量上升较快,提示肿瘤有进展,需要根据患者情况更换治疗方案和优化治疗策略。CTC检测几乎无创,可操作性强,可随时根据需求进行,动态监测患者血液中的CTC水平,可监测疗效,及早的发现疾病进展,预警耐药,辅助临床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关于华得森
华得森生物自主研发的Cytosorter®CTC 检测系统经过大量临床数据验证,获得了国家药监总局首批下发的NMPA III类注册证,并于2024年成为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循环肿瘤细胞自动化检测分析系统及临床应用”项目牵头单位,其牵头起草制定了《循环肿瘤细胞分离仪》的团体标准,核心产品Cytosorter®CTC 检测系统被纳入中国抗癌协会CACA液体活检诊疗指南。可用于早期肿瘤发现,预测预后,复发监测,疗效动态监测,可更早发现疾病进展和/或转移,目前华得森的Cytosorter®CTC检测技术已在国内近百家三甲医院用于临床和科研,累计检测10万余次,是理想的肿瘤精准发现、精准检测技术。